夕阳把楼道里的瓷砖染成暖金色,林梅挎着帆布包,高跟鞋在台阶上敲出急促的声响。刚结束晚高峰售票工作的她,嗓子里还带着报站时的沙哑,额角的碎发被汗水黏住。推开家门的瞬间,积攒了一路的疲惫突然涌上,她下意识地往后带门,“嘭” 的一声闷响,防盗门在身后严丝合缝地关上。
“哎!” 陈凯拎着两大袋超市购物袋,刚迈上最后一级台阶就被关在了门外。塑料袋里的苹果和洗衣液碰撞着发出哗啦声,他腾出一只手敲门,指节叩在门板上咚咚作响:“老婆,你怎么把我关在门外了?快开开!”
屋里半天没动静,陈凯又加重了敲门的力度:“林梅?听见没?我还提着东西呢,手都酸了!”
终于,门内传来林梅不耐烦的声音,带着明显的职业惯性:“吵什么?上不来等下趟!”
陈凯愣在原地,手里的购物袋差点滑落在地。他顺着门板滑坐在台阶上,忍不住笑出了声。这已经是这个月第三次了,自从林梅调去晚高峰线路当售票员,回家后总免不了把工作习惯带进来。上次他问晚饭吃什么,林梅头也不抬地回了句 “前方到站,红烧肉站,要下车的乘客提前准备”;前几天夜里起夜,他不小心踢到了床脚,林梅迷迷糊糊地喊 “请不要在车厢内随意走动,注意安全”。
“我说林大售票员,” 陈凯清了清嗓子,故意模仿乘客的语气喊道,“同志,我这都等了三趟了,再不开门,我这袋鸡蛋该孵出小鸡了!”
门内传来压抑的笑声,紧接着是钥匙转动的声音。林梅探出头,脸上还带着未消的倦意,嘴角却扬着:“少贫嘴,谁让你走路磨磨蹭蹭的。” 她伸手接过陈凯手里的购物袋,转身往屋里走,“今天晚高峰堵得厉害,最后一趟车挤得像沙丁鱼罐头,有个大爷非要从前门下车,说了半天都不听,累死我了。”
陈凯跟着进屋,顺手带上了门。客厅的灯光柔和,餐桌上还留着林梅早上煮的玉米。“辛苦老婆大人了,” 他从冰箱里拿出冰镇酸梅汤,倒了两杯,“来,解解暑。我刚才在门外都想好后续了,你要是再不开门,我就喊‘售票员同志,我买一张回家的票,全程零公里’。”
林梅喝了口酸梅汤,冰凉的甜意顺着喉咙往下淌,疲惫消散了大半。她白了陈凯一眼:“就你花样多。刚才关门那下是条件反射,每次收车关门都得用点劲,生怕关不严实。” 她想起刚才陈凯敲门的样子,忍不住笑了,“你喊我的时候,我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车厢里那些催着开门的乘客,顺嘴就冒出那句了。”
陈凯坐到林梅身边,揉了揉她的肩膀:“我知道你工作不容易,每天对着那么多乘客,既要报站又要维持秩序。以后我尽量走快点,争取赶上你这趟‘末班车’。”
林梅靠在陈凯肩上,心里暖暖的。虽然售票工作繁琐又辛苦,常常要面对各种突发状况,但每次回到家,陈凯的调侃和关心总能让她卸下一身疲惫。刚才那句 “上不来等下趟” 虽是无心之言,却成了夫妻俩之间的小情趣。
她拿起桌上的玉米,递了一根给陈凯:“趁热吃,我早上特意多煮了几根。晚上不想做饭了,咱们煮点面条,卧两个鸡蛋,再加点青菜,简单吃点?”
“好啊,” 陈凯接过玉米,咬了一口,甜糯的滋味在嘴里散开,“听你的,售票员同志说了算。对了,下次关门之前,能不能先清点一下‘乘客’,别把你家先生落站台啊?”
林梅笑着点头,心里却想着,下次收车回家,一定要先回头看看,可不能再把这个最重要的 “乘客” 关在门外了。窗外的夜色渐浓,屋里的灯光温暖,夫妻间的欢声笑语,在小小的屋子里久久回荡。有时候,生活中的小插曲,反而成了平淡日子里最动人的调味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