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,在课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,粉笔划过黑板的“沙沙”声伴着风扇的转动,织成了初三(2)班特有的课堂旋律。我坐在第三排,余光恰好能瞥见后排的林晓雨——她总是把马尾扎得高高的,今天却有些反常,脑袋微微低垂,耳机线从校服口袋里溜出来,悄悄绕到了耳后。
数学老师正在推导二次函数的顶点公式,公式冗长复杂,不少同学都悄悄蹙起了眉。就在这时,一声略显突兀的说话声打破了课堂的宁静:“喂,同桌,老师过来记得喊我一声!”声音不大不小,刚好能让全班同学都听见,像是投入湖面的石子,瞬间激起一圈涟漪。
我转头看去,林晓雨正使劲把耳机往耳朵里塞了塞,大概是音量调得太足,她压根没意识到自己的声音已经“失控”。她的同桌张昊憋得满脸通红,既想笑又不敢出声,只能对着她连连点头。周围的同学都默契地低下头,假装认真看课本,肩膀却控制不住地轻轻抖动。
讲台前的李老师停下了手中的粉笔,目光越过一排排课桌,精准地落在了林晓雨身上。空气仿佛凝滞了几秒,我看见林晓雨还在轻轻跟着耳机里的节奏晃腿,手指在桌下打着节拍,完全没察觉到课堂上的异样。张昊急得用胳膊肘碰了碰她,她却不耐烦地挥了挥手,嘴里还嘟囔着:“别闹,正听到关键处。”
全班同学的目光都聚集在李老师身上,连最调皮的男生都坐直了身体。大家都以为一场批评在所难免——毕竟李老师向来以严格著称。可出乎意料的是,李老师没有发怒,只是放下粉笔,拿起桌上的水杯喝了一口,语气平静得像在回答一个普通的问题:“我不过去。”
这句话让林晓雨猛地回过神来,她慌忙摘下耳机,耳尖瞬间红得能滴出血来。她手足无措地站起来,手指紧紧攥着耳机线,声音细若蚊蚋:“老、老师,我错了……”李老师摆了摆手,示意她坐下,然后继续拿起粉笔,只是写字的速度慢了些:“函数图像就像生活,偶尔会偏离轨道,但及时调整就能回归正途。”
那节课剩下的时间,林晓雨听得格外认真,笔记本上记得密密麻麻。下课铃响后,她主动走到讲台前,把随身听递给李老师:“老师,这是我妈妈的旧机器,我就是好奇里面的老歌……以后上课再也不带来了。”
李老师没有接,反而笑了:“喜欢音乐是好事,但要分对场合。这机器我年轻时也用过,里面的《青春舞曲》很动听吧?”林晓雨愣了愣,随即用力点头。“下次班会,你可以带着它,给大家分享这首老歌。”李老师拍了拍她的肩膀。
阳光依旧温暖,教室里的氛围比往常更显融洽。我忽然明白,最好的教育从不是严厉的斥责,而是像李老师这样,用一份理解与包容,让犯错的同学在愧疚中醒悟,在温暖中成长。那个午后的小插曲,也成了我们班最温暖的“秘密”,提醒着每一个人:成长路上的小偏差并不可怕,重要的是有人愿意用善意,为我们指引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