办公桌靠窗的位置,曾摆着同事老周的宝贝 —— 一个手掌大的玻璃罐,里面铺着蓬松的泥炭土,几簇翠绿苔藓紧紧贴着罐壁生长,间或点缀着两粒白色小石子,他管这叫 “城市里的小森林”。
自打上个月从花鸟市场淘回这个苔藓微景观,老周像是突然多了个牵挂。每天早上到公司,他第一件事不是开电脑,而是端起玻璃罐对着阳光端详,手指轻轻敲着罐壁:“今天湿度刚好,不用多喷水。” 若是遇上阴雨天,他总担心苔藓缺了光照,特意把罐子挪到台灯下,还在旁边放个小温度计,反复确认温度在 18 到 25 摄氏度之间。午休时,同事们要么趴着睡觉,要么刷手机,唯有老周拿着小喷壶,对着罐口细细喷洒,水雾在阳光下凝成细小的彩虹,他眯着眼笑:“这玩意儿跟养孩子似的,得精心伺候。”
我们总拿他打趣,说不过是几丛苔藓,犯得着这么较真?老周却一本正经地反驳:“你们不懂,这苔藓看着不起眼,却是最娇贵的。它没有根,全靠叶片吸收水分,水多了烂,水少了干,温度差一点都不行。” 说着,他还掏出手机给我们看收藏的养护攻略,里面密密麻麻记着浇水时间、光照时长,甚至还有不同季节的养护要点。那段时间,办公室里总飘着淡淡的草木清香,老周的玻璃罐也成了大伙闲聊时的固定话题,连平时最严肃的领导路过,都忍不住停下脚步,夸一句 “这小景观真别致”。
变故发生在老周出差那三天。出发前一晚,他特意把玻璃罐搬到通风的角落,又往里面铺了层湿润的脱脂棉,反复叮嘱邻座的小姑娘:“要是看着土面发白,就用喷壶轻轻喷两下,千万别多浇。” 小姑娘连连点头,可真到了要浇水的时候,她看着罐里颜色深浅不一的苔藓,反倒犯了难,最后索性只在边缘喷了点水,想着等老周回来再说。
谁知道老周出差回来,刚放下行李箱就直奔办公桌,可当他看清玻璃罐里的景象时,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了。原本翠绿的苔藓,如今大半都变成了枯黄,紧紧贴在土面上,像蒙上了一层灰,只有靠近罐壁的一小簇还勉强带着点绿色。老周小心翼翼地端起玻璃罐,手指轻轻碰了碰发黄的苔藓,质地干硬得像纸片,他又翻了翻底部的土壤,也是干得结块。
办公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,我们都看着老周,不知道该怎么安慰。他盯着玻璃罐看了好一会儿,喉结动了动,声音带着点沙哑:“我走之前明明都安排好了……” 话没说完,他突然轻轻叹了口气,把玻璃罐放回原位,手指在罐壁上慢慢划过,像是在抚摸一件易碎的珍宝。
后来老周试着抢救那些苔藓,他按照攻略重新调整了土壤湿度,又把玻璃罐放在散射光充足的地方,可那些发黄的苔藓还是没能缓过来,最后只能清理掉,重新铺上新的苔藓。那天下午,我看见他蹲在垃圾桶旁,小心翼翼地把发黄的苔藓捡出来,用纸巾包好才扔掉。
“原来再精心的呵护,也抵不过一次疏忽。” 老周后来跟我说这话时,正拿着小喷壶给新苔藓浇水,阳光透过玻璃罐,在他手背上投下细碎的光斑。我看着罐里新生的翠绿,突然明白,老周在意的或许不只是那几丛苔藓,而是在忙碌的生活里,那份小心翼翼守护着的温柔与期待。就像这玻璃罐里的微景观,虽然渺小,却藏着对生活最真挚的热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