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末下午茶的甜点刚摆上桌,闺蜜林姐就叹了口气,把手机里的数学试卷照片推到我眼前。红叉叉像密集的蚂蚁爬满试卷,最后那鲜红的58分,刺得人眼睛发疼。“这孩子,别的都好,一碰到数学就像没开窍,”林姐揉着太阳穴,“昨天为了一道应用题,我们娘俩熬到十点,我急得掉眼泪,他倒好,盯着桌角的薯片包装袋发呆。”
我刚想安慰几句,林姐突然眼睛一亮,拍着桌子说有办法了。她儿子小宇是出了名的“零食控”,书包侧袋永远塞着牛肉干,铅笔盒里藏着水果糖,就连睡前都要扒着零食柜讨一颗巧克力。“他既然这么爱吃,不如让零食和数学绑在一起。”林姐的语气里满是志在必得。
没过两天,林姐就发来“战果”。照片里,薯片袋上贴着“3.14×5²=?”的便签,巧克力包装盒上写着应用题,就连一小包海苔都没放过,背面印着基础的加减法。“我特意挑的题,从简单的开始,做完一道就能吃,既能练题又能控制食量,一举两得。”她发来一个得意的表情包,说已经把家里的零食全改造了一遍,就等小宇“上钩”。
我当即夸她机智,这招比咆哮式辅导高明多了,就像深圳街头用火鸡面换背书的摊主,把知识变成了能兑换奖励的“硬通货”。林姐笑得更欢,说小宇放学回家看到改造后的零食,先是愣住,接着抱着薯片袋蹲在书桌前演算,那认真劲儿前所未有。我满心期待着下次见面,能听到小宇数学进步的好消息。
一周后再聚,林姐却苦笑着说出了结局:“别提了,那小子把零食戒了。”原来小宇起初为了吃薯片,硬着头皮算出了圆的面积,可越往后题越难,一道应用题卡了他整整一下午,最后气得把薯片扔回柜子里。更绝的是,他发现家里所有零食都“带刺”,干脆主动跟林姐说:“妈,我不吃零食了,太费脑子。”
现在小宇放学回家,居然会先写作业再找东西吃,冰箱里的水果成了他的新宠。林姐哭笑不得地说,数学成绩没见明显提升,倒是把挑食的毛病改了,体重都轻了两斤。这反转让我想起那些陪写作业崩溃的家长,本想母慈子孝,结果往往鸡飞狗跳,教育孩子的过程总充满意想不到的插曲。
后来林姐调整了策略,不再把题贴在零食上,而是换成做完一套基础题,就能自己挑选一款零食作为奖励。就像有家长用肉松海苔卷当学习激励,让孩子在成就感中找回兴趣。小宇慢慢发现,数学题没那么可怕,解开难题后的甜,比零食更让人满足。
上周林姐发来喜报,小宇数学测验考了76分。虽然不算顶尖,但试卷上的红勾多了不少。她感慨道,教育孩子就像熬汤,急不得也猛不得,用对方法才能慢慢入味。那些贴在零食上的数学题,虽然没能直接提升成绩,却意外让孩子明白了努力的意义——就像街头背书换火鸡面的孩子,最终收获的不仅是美食,更是对知识的敬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