腊月二十三那天,我正贴着春联,上初二的儿子捧着一盘刚炸好的糖糕凑过来,磨磨蹭蹭半天总算开了口:“妈妈,春节期间咱家来客人时你别总说我,给我留点儿面子。”他眼神里带着少年人特有的认真,嘴角还沾着点糖霜。
我放下手里的胶带笑道:“想留面子可以,你也得表现好点儿,别客人一来就躲进房间打游戏。”“我肯定特别乖!”儿子立刻拍着胸脯保证,像只急于证明自己的小兽,“端茶倒水我全包,绝对不给你丢脸。”我故意逗他:“那要是有人问你期末成绩呢?上次你数学可是没及格。”
儿子眼珠一转,狡黠地笑了:“这你就别管了,你先答应我。”在我再三追问下,他才凑到我耳边嘀咕:“你就赶紧反问他年终奖,也让他哑口无言。”这话逗得我笑出了声,这孩子倒是学会见招拆招了。
大年初二,亲戚们陆续登门。儿子果然说到做到,穿着干净的外套忙前忙后,给爷爷递烟,给阿姨们削水果,连平时最头疼的表妹都被他哄得安安静静。我正暗自欣慰,表姐就拉着儿子问起了成绩,语气里满是关切:“浩浩,这次期末考得怎么样啊?要不要表姐给你补补数学?”
我刚想打圆场,儿子就用眼神示意我稍等。他先恭恭敬敬地回答:“表姐放心,我正努力呢,下次肯定进步。”转而看向表姐新换的名牌包,话锋一转:“对了表姐,我妈说您今年升职了,年终奖肯定不少吧?这包真好看,得花不少钱吧?”
表姐愣了一下,随即笑了起来:“这孩子,倒学会反问我了。”周围的亲戚也跟着打趣,话题自然而然转到了工作和年终奖上,没人再提成绩的事。我悄悄给儿子比了个赞,这招果然管用。想起往年春节,亲戚们总爱围着孩子问成绩、比排名,常常让场面变得尴尬,如今儿子这招“以彼之道还施彼身”,倒让气氛轻松了不少。
晚饭时,姑父又提起邻居家孩子考进年级前十的事,话里话外都在暗示儿子要努力。没等他说完,儿子就端起茶杯敬姑父:“姑父,您去年开的那个工程进展顺利吗?我爸说现在建材涨价厉害,您这项目肯定赚大了吧?啥时候带我们去您的新别墅参观参观?”
姑父被问得哈哈大笑,连连说“小鬼头真机灵”,还主动给儿子夹了块排骨。我忽然发现,亲戚们的“追问”未必都是恶意,只是过年团聚时少了合适的话题,才总拿孩子的成绩、大人的收入当谈资。就像表哥后来私下说的,被问年终奖时虽然有点猝不及防,但比互相攀比舒服多了。
夜深人静时,儿子抱着枕头来我房间,得意地问:“妈妈,我今天表现怎么样?没给你丢脸吧?”我揉了揉他的头发:“表现很好,但下次不用总提年终奖,礼貌地转移话题就好。”他似懂非懂地点点头,忽然说:“其实我知道大家都是关心我,就是有点不好意思。”
窗外的烟花炸开,映得房间格外明亮。我忽然明白,春节的意义从来不是攀比与拷问,而是团圆与温暖。儿子的小“计谋”虽显稚嫩,却意外化解了团聚时的尴尬。那些看似尖锐的问题背后,藏着的不过是许久未见的牵挂。
第二天表弟来做客时,没等他开口问成绩,我就先笑着说:“听说你换工作了?新单位怎么样?要是有需要帮忙的地方尽管说。”表弟愣了愣,随即热络地聊起了新工作的趣事。儿子在一旁朝我挤了挤眼睛,我们之间的这个春节“攻守同盟”,似乎有了更温暖的意义。